上海姆媽與縫紉機一道走過的日子
來源:本站編輯 發(fā)布時間:2016-4-19 10:58:52
母親與縫紉機結(jié)緣,已經(jīng)超過六十五年的歷史。
在縫紉機還是家庭的奢侈品,或還是一代人結(jié)婚時必備的“四大件”之一、新房中缺了它會是一種遺憾的年代,我們家卻早就有了縫紉機,它不是母親的嫁妝,而是陪伴她大半輩子的“吃飯家什”。
母親幼年喪父,十多歲時便在無錫親戚家開的錫箔廠幫工。解放初,錫箔廠作為迷信產(chǎn)業(yè)被關(guān)閉后,年輕的母親立志學(xué)一門手藝養(yǎng)活自己,便四處求師學(xué)技,還交過三斗米的學(xué)費,到培訓(xùn)學(xué)校學(xué)過三個星期的縫紉繡花技藝。為了學(xué)手藝,她曾每月花五元錢租來一臺縫紉機,試著做一些簡單的縫紉活。技藝稍嫻熟以后,又自己跑服裝店,繡花廠接加工活,好歹總算能夠養(yǎng)活自己。不久,在親戚的幫助下,母親借貸130多元錢,買了一臺“蝴蝶牌”縫紉機,擁有了自己的“生產(chǎn)工具”和“巨額資產(chǎn)”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,母親結(jié)婚后來到上海,就是靠著這臺縫紉機,幫人縫紉賺些小錢,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。1958年以后,在大躍進的年代里,街道居委大辦“生產(chǎn)組”,動員母親帶著縫紉機加入了“縫紉組”,開始了她的職業(yè)生涯。
當時的“生產(chǎn)組”,屬于小集體所有制性質(zhì),必須自負盈虧,工資福利非常差,工資按天計算,上一天班可以拿八角錢工資,做一天算一天,沒有休息天,沒有“勞?!?,沒有病事假,也沒有產(chǎn)假、哺乳假、探親假和其他福利。即便如此,母親她們也干得很歡,從不肯休息一天,而每年春節(jié)前夕,做新衣服的人多,活來不及做,每天吃過晚飯,母親還要到組里去,在縫紉機上加幾個小時的班,趕一兩件活。
在計劃經(jīng)濟年代,上海人每年會發(fā)一丈兩尺布票,憑票可以到綢布商店買布料做新衣服。當時雖然也有服裝店,但價格較貴,一般老百姓是不會去買現(xiàn)成衣服穿的,都是買布找人縫制,因此,母親所在的縫紉組,生意一直很好。
兒時的記憶里,母親除了忙家務(wù),其余時間都是與縫紉機為伴。在經(jīng)濟不寬裕、物質(zhì)很匱乏的年代,我們?nèi)胰艘荒晁募镜膬?nèi)外衣服,全是母親自己做的。正因為如此,小時候我們兄妹的穿著,總比同齡人光鮮時尚一些,從幼年的娃娃衫、小童裝,到讀書時的白襯衫、藍褲子、學(xué)生裝、花罩衫,從“文革”初期的仿軍裝,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中山裝等,社會上的流行款式,總會在我們身上體現(xiàn)出來。由于母親自己會裁會做,她會經(jīng)常抽空到布店淘便宜的“零頭布”,買合算的“寬幅料”,套裁拼接做出的衣服褲子,既省鈔票又省布票,還很得體時尚。因此,我們家人的衣褲也比別人家多一些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結(jié)婚流行新娘穿中式滾邊盤扣織錦緞棉襖,母親也是不顧自己已經(jīng)年過半百的年紀,親手為我妻子和兩個妹妹做了好幾件這樣的嫁衣。其實,受惠于母親縫紉活的不僅僅是我們家人,伯伯孃孃、舅舅阿姨等親戚家的大人小孩,亦或鄰居、朋友,甚至我們的同學(xué)同事、孫輩們的老師等,都曾“借過”母親的光,穿過母親做的衣裳。時至今日,不少親戚鄰居朋友提起過去的事情,還會感激母親當年“幫我們做過新衣裳”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母親退休了,跟隨她三十年的縫紉機也一起回了家。但是,母親退而不休,找她做衣服的“老生意”絡(luò)繹不絕地找上門來,一段時間忙的她“生活”還來不及做。好在當時已經(jīng)改革開放,政治經(jīng)濟形勢已經(jīng)相對寬松,已沒人指責這是“走資本主義道路”,也沒人來“割資本主義的尾巴”了。直到我兒子出生,母親才堅決回絕了這些老顧客,專心致志地帶孫子了。
然而,不接外面的“生意”,并不意味著母親與縫紉機的告別。稍有閑暇,她還是喜歡坐在縫紉機前“搗鼓”,孫子外孫從小到大的各式衣衫,全家老小的睡衣內(nèi)褲,以及家中所有的縫縫補補,還是由她一手包了。
母親對她的縫紉機非常愛惜,除了使用,她還經(jīng)常對機身進行拆卸、擦洗、加油、保養(yǎng),用了三四十年的縫紉機,用起來仍是那樣的輕盈好使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老屋動遷,在外過渡期間,我們動員她把這臺用了四十多年的縫紉機處理了,她“肉痛”了好多天。直到搬入新居,妹妹把自己的陪嫁縫紉機給了她,才慢慢讓她有所釋懷。
近年來,母親年紀漸漸大了,眼睛花了,做縫紉活也有點“木”了,我們都勸她不要再做了,可她卻樂此不疲,時不時地拎出“機頭”,或紉幾雙鞋墊,或做幾條內(nèi)褲……
去年我兒子準備結(jié)婚,在裝修布置新房時,她還硬是提出要幫著做臺布椅套等,在我們的合力反對下,她還是做了兩個空調(diào)機套子,還找出多年不用的“幫架”,在機套上繡了幅“鴛鴦戲水圖”。
如今,母親已經(jīng)是我們家的又一個“85后”了,耄耋之年的她仍不時喜歡坐在伴隨她大半輩子的縫紉機前忙碌。她說,不為別的,只是為了“解解厭氣”。我們呢,也不再勸她,只要她開心,就讓她忙吧! bet16
在縫紉機還是家庭的奢侈品,或還是一代人結(jié)婚時必備的“四大件”之一、新房中缺了它會是一種遺憾的年代,我們家卻早就有了縫紉機,它不是母親的嫁妝,而是陪伴她大半輩子的“吃飯家什”。
母親幼年喪父,十多歲時便在無錫親戚家開的錫箔廠幫工。解放初,錫箔廠作為迷信產(chǎn)業(yè)被關(guān)閉后,年輕的母親立志學(xué)一門手藝養(yǎng)活自己,便四處求師學(xué)技,還交過三斗米的學(xué)費,到培訓(xùn)學(xué)校學(xué)過三個星期的縫紉繡花技藝。為了學(xué)手藝,她曾每月花五元錢租來一臺縫紉機,試著做一些簡單的縫紉活。技藝稍嫻熟以后,又自己跑服裝店,繡花廠接加工活,好歹總算能夠養(yǎng)活自己。不久,在親戚的幫助下,母親借貸130多元錢,買了一臺“蝴蝶牌”縫紉機,擁有了自己的“生產(chǎn)工具”和“巨額資產(chǎn)”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,母親結(jié)婚后來到上海,就是靠著這臺縫紉機,幫人縫紉賺些小錢,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。1958年以后,在大躍進的年代里,街道居委大辦“生產(chǎn)組”,動員母親帶著縫紉機加入了“縫紉組”,開始了她的職業(yè)生涯。
當時的“生產(chǎn)組”,屬于小集體所有制性質(zhì),必須自負盈虧,工資福利非常差,工資按天計算,上一天班可以拿八角錢工資,做一天算一天,沒有休息天,沒有“勞?!?,沒有病事假,也沒有產(chǎn)假、哺乳假、探親假和其他福利。即便如此,母親她們也干得很歡,從不肯休息一天,而每年春節(jié)前夕,做新衣服的人多,活來不及做,每天吃過晚飯,母親還要到組里去,在縫紉機上加幾個小時的班,趕一兩件活。
在計劃經(jīng)濟年代,上海人每年會發(fā)一丈兩尺布票,憑票可以到綢布商店買布料做新衣服。當時雖然也有服裝店,但價格較貴,一般老百姓是不會去買現(xiàn)成衣服穿的,都是買布找人縫制,因此,母親所在的縫紉組,生意一直很好。
兒時的記憶里,母親除了忙家務(wù),其余時間都是與縫紉機為伴。在經(jīng)濟不寬裕、物質(zhì)很匱乏的年代,我們?nèi)胰艘荒晁募镜膬?nèi)外衣服,全是母親自己做的。正因為如此,小時候我們兄妹的穿著,總比同齡人光鮮時尚一些,從幼年的娃娃衫、小童裝,到讀書時的白襯衫、藍褲子、學(xué)生裝、花罩衫,從“文革”初期的仿軍裝,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中山裝等,社會上的流行款式,總會在我們身上體現(xiàn)出來。由于母親自己會裁會做,她會經(jīng)常抽空到布店淘便宜的“零頭布”,買合算的“寬幅料”,套裁拼接做出的衣服褲子,既省鈔票又省布票,還很得體時尚。因此,我們家人的衣褲也比別人家多一些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結(jié)婚流行新娘穿中式滾邊盤扣織錦緞棉襖,母親也是不顧自己已經(jīng)年過半百的年紀,親手為我妻子和兩個妹妹做了好幾件這樣的嫁衣。其實,受惠于母親縫紉活的不僅僅是我們家人,伯伯孃孃、舅舅阿姨等親戚家的大人小孩,亦或鄰居、朋友,甚至我們的同學(xué)同事、孫輩們的老師等,都曾“借過”母親的光,穿過母親做的衣裳。時至今日,不少親戚鄰居朋友提起過去的事情,還會感激母親當年“幫我們做過新衣裳”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母親退休了,跟隨她三十年的縫紉機也一起回了家。但是,母親退而不休,找她做衣服的“老生意”絡(luò)繹不絕地找上門來,一段時間忙的她“生活”還來不及做。好在當時已經(jīng)改革開放,政治經(jīng)濟形勢已經(jīng)相對寬松,已沒人指責這是“走資本主義道路”,也沒人來“割資本主義的尾巴”了。直到我兒子出生,母親才堅決回絕了這些老顧客,專心致志地帶孫子了。
然而,不接外面的“生意”,并不意味著母親與縫紉機的告別。稍有閑暇,她還是喜歡坐在縫紉機前“搗鼓”,孫子外孫從小到大的各式衣衫,全家老小的睡衣內(nèi)褲,以及家中所有的縫縫補補,還是由她一手包了。
母親對她的縫紉機非常愛惜,除了使用,她還經(jīng)常對機身進行拆卸、擦洗、加油、保養(yǎng),用了三四十年的縫紉機,用起來仍是那樣的輕盈好使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老屋動遷,在外過渡期間,我們動員她把這臺用了四十多年的縫紉機處理了,她“肉痛”了好多天。直到搬入新居,妹妹把自己的陪嫁縫紉機給了她,才慢慢讓她有所釋懷。
近年來,母親年紀漸漸大了,眼睛花了,做縫紉活也有點“木”了,我們都勸她不要再做了,可她卻樂此不疲,時不時地拎出“機頭”,或紉幾雙鞋墊,或做幾條內(nèi)褲……
去年我兒子準備結(jié)婚,在裝修布置新房時,她還硬是提出要幫著做臺布椅套等,在我們的合力反對下,她還是做了兩個空調(diào)機套子,還找出多年不用的“幫架”,在機套上繡了幅“鴛鴦戲水圖”。
如今,母親已經(jīng)是我們家的又一個“85后”了,耄耋之年的她仍不時喜歡坐在伴隨她大半輩子的縫紉機前忙碌。她說,不為別的,只是為了“解解厭氣”。我們呢,也不再勸她,只要她開心,就讓她忙吧! bet16
http://www.jiayubreed.com/finance/1044.html